在场,在线,在研
——“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展示交流暨颁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广州市幼儿园课程改革,促进我市学前教育质量全面提升,1月8日,“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展示交流暨颁奖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由广州教育学会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近两万名幼儿园园长和老师通过现场观看、分会场集中观看、在线观看的形式见证了广州市“文溪雅荷”社区场景化课程地图的发布和活动精彩案例分享。广州教育学会会长吴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晓波、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绍锋、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广州教育学会副会长谭健文、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系主任蔡黎曼、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思娴出席了本次活动。
2019年起,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市幼儿园开展“文溪雅荷杯”社区场景化课程设计方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优秀方案104项,包括特等奖11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41项。出席活动的专家和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获奖证书。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绍锋在致辞中指出,幼儿园能够为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注入更多儿童视角,广东省博物馆也致力于将更多更生动、更真实的本土元素带给学前儿童,以直接的感性经验培养孩子们对本土文化和我国多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晓波用“文溪流长、雅荷高尚、立体呈现”阐释了社区场景化课程的三个特点。方院长认为,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和广东省博物馆这样的重量级教育场馆的对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市教研院会致力于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地提升广州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能力。
出席活动的专家和领导共同发布了“文溪雅荷”广州市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地图。本次首轮发布的课程地图包含80个社区场景,遍及广州市11个区,包括人文场景、场馆场景、自然场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余荫山房、海印桥、粤剧博物馆、太古仓、十三行、白云山……这些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场景通过课程化,成为了广州幼儿园的课程。
来自广州实验教育集团南沙区实验幼儿园的刘颖丽园长等11名代表分别介绍了舢舨洲灯塔、广东省博物馆、城郊农场、黄埔古港古村、石头矿物园、洛溪大桥、粤剧艺术博物馆、旧码头仓、广东科学中心“儿童天地”、协和中学、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11个社区场景化课程实施案例。
在优秀课程展示后,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蔡黎曼主任点评道,“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从幼儿园走了出来,和社区、家庭结合。她认为,该课程支持幼儿自身思考的与情感强烈参与的有效学习,孩子们在场景中寻找答案,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华南师范大学的李思娴副教授表示,“文溪雅荷”幼儿园场景化课程教学中,教师非常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需要。在和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广州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在过程中实现了“立德树人”。
“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的研发由市教研院牵头,市教研院发挥课程研究优势,搭建课程理论基础和设计框架,组建研发团队,打造优秀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程案例。全市11个区的教研机构、超过300所幼儿园、数以万计的幼儿家庭参与了课程研发工作。市教研院还通过“文溪雅荷杯”社区场景化课程设计评选,进一步推动一线教师参与到教学实践的教育场景开发,从而推进广州市幼儿园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州教育学会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专委会)